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语心潺潺颂师恩。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多年来,我校教师始终牢记嘱托,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用智慧和热情点燃学生的梦想,引领他们探索未来,走向世界。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学校评选和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为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宣传部特别策划了【师者如光】专题报道,一起了解他们对治学之道的独到见解,感受他们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中所作出的贡献,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砥砺奋进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凌华明老师的故事。
活跃课堂,提升“抬头率”
凌华明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解决的就是“抬头率”的问题。“抬头率低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大关系。”她说道。在常规教学中,凌老师摒弃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新方法活跃课堂,提升“抬头率”。以往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是“刻板”“不接地气”“照本宣科”,凌老师却将每一堂思政课都精心烹饪成一顿“思想文化大餐”。“凌老师的课是‘活’的。”学生们总是这样评价凌老师的课堂。同时,凌华明老师也特别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她表示,“大思政课”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社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蕴含浓浓的“思政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要学会用好社会实践资源,办好生动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此外,凌老师在“数字赋能思政课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研究,她认为,只有将思政课与数字技术融合起来,才能将课堂“活”起来,才能充分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学生才能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亦师亦友,做学生的陪伴者
在凌华明老师心中,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坚定信仰,风雨不动安如山,才能真情实感地投入教学,把故事讲深讲透,让信仰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她以身作则,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人格要证、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融入到教学当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凌老师特别注重自身师德修养,她时常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为学生树立优秀榜样。
凌老师也希望成为学生的知心好友。她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再清晰不过,那就是“做一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成为学生找得到、聊得来、信得过的陪伴者和守护者”。凌老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在课堂之余,她以细腻的心思和真诚,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温暖港湾”。无论是就业、情感问题,亦或是生活矛盾,她都会耐心地给予学生解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能快乐地生活。”凌老师说道。同时,她还是学生路上的指引者,她曾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们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教研相长,专注自我能力提升
凌华明老师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自我提升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她还特别注重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研路上,她积极努力,为提升教学水平不间断地进行科研探索。近年,凌华明老师多次参与了国家级社科基金子课题、省级课题、校级课题,同时,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略”“大学生心理韧性差异”“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策略”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立足于提升教学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感染力。
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凌华明老师深感自己虽然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是,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凌华明老师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初心不变”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尽己所能为推动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她看来,唯有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身正为范、忠于教育、积极进取,才不愧于“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凌华明,女,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育学硕士,讲师,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老师,主讲《思想道德与法治》。截止至2024年11月,已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篇,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凌华明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实践报告,其中有两个团队获得校级实践报告评选一等奖、两个团队获得三等奖,凌华明老师曾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总经理基金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