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艳阳红似火,港城金菊遍地香。”2020年9月,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文化传媒学院,为了丰富在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本院的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繁荣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的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个人修养,努力挖掘文学潜力,激发莘莘学子们的青春活力与激情,展示他们的青春风采,早日扬起人生理想的风帆,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协助下,由几位老教授和海归博士汪太伟、团学书记陈政涛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
短短的20天内,报名参加的学生,闻风而动。其中:2017级31名、18级17名、19级27名、20级36名,合计111名。同学们热情高,来势好,见效快。作品上交的情况也很踊跃:国庆节前后上交散文39篇,诗歌26首,评论10篇,小说14篇,后来补交作品20件,合计109件;放寒假前上交散文10篇,诗歌8首,评论2篇,小说35篇,合计55件。寒假返校之后,同学们也陆续上交作品50余件。
学生习作的选题十分广泛,既有校园生活即景,也有对新城古镇、海边渔村老家的眷恋;既有古代武侠或战争场景的描述,也有对红色经典的欣赏;既有婚姻、爱恋与家庭生活的憧憬,也有对人性险恶、人生路径的选择与思考;他们有的对母校抒发即将离别之情,一咏三叹;有的寄语学弟学妹,珍惜光阴,娓娓道来,话短而情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了助力学生们的成长,学院由刘海涛教授挂帅出任总顾问,管教授从中出谋划策。邹铃声、赵玉萍、卞良君、汪太伟、于璟、陈政涛、潘竟、杨晓宇、张亚萍和骆正军等老师,分别组建成散文、诗歌、评论和小说4个小组,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去年下期,学院正好处于“转设促建”阶段,压力比较大,任务十分繁重,指导老师们都是“一岗双责”,在自己工作特别忙碌的情况之下,挤出休息时间来,加班加点,进行学生习作审读。卞良君教授对评论组同学们的10篇来稿,每一篇都有精细的评语;散文组的管教授和汪博士,他们从39篇来稿中,认真筛选出14篇基础较好的文章;来自河南的赵玉萍教授视力欠佳,趴在小小的手提电脑前,费劲审读,她跟于璟教授一道,从26首中精选出6首;小说组的张亚萍老师,与骆教授一道“双审”学生习作,逐一评审全部小说来稿,一对一地反复指导学生修改,有的一篇作品修改达6次之多;年青的杨晓宇老师在外读研,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也挤出空闲,参与社团工作和审读学生作品,令人都十分感动。
陈政涛书记本身团学工作任务繁重,恰好家中再添贵子,分身乏术,仍然始终如一地关心和支持文学社团工作;张凯耀老师利用寒假期间,在校园网站的“海音文苑”栏目,推发师生作品43篇,工作勤奋,不计报酬与得失。邹铃声、潘竟等老师,也积极参与审读指导,默默奉献,不遗余力。团学办的小吴、小林、小黄等几位学生,分别参与收集作品、统计数据,以及组织、筹划文学讲座,使得文学社团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去年11月27日,文传学院举办了一场《筚路蓝缕梦笔生花》的文学讲座,原定的报告厅仅有150个座位,没想到参加的学生竟达326名;走道前后和报告席的两侧,都挤满了听众,其中还有不少是闻讯而来的外院学生。骆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生涯,非常生动而形象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与学生的互动,长达半个小时,使大家获得了不少的启发。有不少同学写了心得和感言,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院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刘海涛教授,是原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名誉副会长,湛江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有特殊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活动,先后在《文学评论》《中国校园文学》《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新加坡《微型小说季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研究论文与文学作品300余篇。
他的主要著作有:《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新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写作学新教程》,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读写说:高师写作学新稿》《小说的读与写》,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规律与技法》,新加坡作家协会出版社1993年版。《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获得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规律与技法》(新加坡出版)获广东省第九届新人新作奖。
他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开设的《文学创意写作》,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粤西4所本科高校“国家级慕课”零的突破。目前线上选修者已有4万余名,其中不乏国内许多名校的学生;今年上期开课,选修者也有7860人。他的这门课,同样颇受本院学子们的青睐。本期有2018级5个班的学生,全员选修,结合《文学概论》与《现当代文学》等课程的线下学习,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创新改革实验。
为了弥补在校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不足,在任课老师的精心安排下,5个班的学生们,都分成若干小组,自选图书,通过实体文学文本或网上在线阅读等方式,经过半个月的认真阅读,一周时间的精心制作,他们纷纷在课堂上亮出了各自的“心得精品”:有的重温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品味近代的中国名家大作《孽海花》《子夜》《骆驼祥子》《围城》《边城》;有的欣赏国内现当代杰作《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丰乳肥臀》《蛙》;还有的将目光投注到国外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老头》……5场分享会,轮番“赛宝”,争奇斗艳。
为了提高本校学生古代背景文学的写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古代文学素养,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学院于4月27日晚上19:30,在新湖校区知行楼119举行了“古风古韵”文学写作讲座。本次讲座由骆教授主讲,文化传媒学生会科技创新部工作人员龙雨桦主持,参加的学生247名。这次讲座的内容如下:一、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情况;二、目前的现状及其利弊;三、本人历史小说写作的情形;四、本校在校学生历史小说写作的现状。学生们反响强烈,有不少同学写了心得体会。
今年4、5月份,第五届广东省职业院校“学问杯”影评大赛,拉开了帷幕。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爱党爱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书香校园,努力将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读者,激发广大师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读者通过重温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不忘初心中汲取前进力量,学校图书馆发动学生们,积极参加比赛。骆教授所任教的5个班全体同学,也参与了这一项比赛,上交稿件155篇。
主办大赛的组委会,推荐了15部红色经典影片,学生们的影评主要集中在其中几部:观看《我和我的家乡》的50篇,人数占32.3%;观看《中国女排》(又名《夺冠》)的31篇,占20.0%;观看《金刚川》的23篇,占14.8%;观看《钱学森》的15篇,占9.7%;观看《红色恋人》的9篇,占5.8%。不少同学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选取的角度比较新颖,感情真挚,语言精美,篇幅短小而精炼。最后有7篇佳作,被学校图书馆推荐参赛。
“东方风来满眼春,春风化雨绽新蕾。”文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半年多来,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天津的《微型小说月报》,今年第2期一次性刊登学生习作4篇,命中率达80%。本次发表的4篇小小说,分别是2019级汉教7班叶玉碟同学创作的《爱的救赎》、2020级汉教1班杜荷银同学创作的《恶,误》,以及2019级汉教3班郑凯迪同学创作的《烽燧》、《游侠儿》。
《爱的救赎》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因接受不了爱情的背叛及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抛弃梦想与至亲,飘洋过海去留学,独自打拼多年,结果却依旧无所成就。一份股权转让文件的出现,让沉寂多年的真相浮出水面——深深挚爱她的人当中,有的已经不辞而别——阴阳相隔,更有等待之人——不舍不弃!作品惟愿普天下有爱之人,都能得到救赎。
《恶,误》是一篇关于人性善与恶的小小说,母亲的恶耽误了小女孩的人生,而奉命破案的女警官,却意在唤醒她心底的良知,引导她重回光明的正途。老套的光明与黑暗,阐释着爱与正义不变的主题。
“关外人人血染甲,关内家家皆缟素。那清凉山后三十万碑,皆是衣冠冢!”——《烽燧》小说所描述的是古代的一个战斗场景,精彩而惨烈的瞬间,士兵们为了保护边塞的安宁,前赴后继,舍生取义,其英雄的壮举,实在令人敬佩与感叹。
《游侠儿》这篇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反复复地进行过修改。老师点评:“写小说难,写古代行侠仗义的小说更难,既要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还要人物性格鲜明;既能引人入胜,又能给人启迪;一波三折,首尾照应,完整而流畅,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要相得益彰——这些要求,对普通的小说作者来说,其实难度非同小可。这篇小说,修改打磨过五、六次之多,作者精神可嘉,值得读者们深入品味!”
5月6日,由《微型小说选刊》与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故事会杂志社、广东省写作学会、广东省小小说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丰湖杯”全国大学生小小说征文大赛圆满落幕,并正式公布获奖作品名单。 大赛征稿于2020年12月30日开始,2021年3月31日结束。3个月内,共收到全国近300所高校有效稿件1200余篇。经过11位初评委两轮评选,产生55篇入围作品,然后经7位终评委评选,最终确定50篇获奖作品。我校文化传媒学院文学兴趣小组指导老师骆正军教授指导小组成员积极投稿,选送了16篇作品,最终杨清同学的小小说《局》,以巧妙的写作手法,独特新颖的故事结构,赢得评委们的喜爱,取得了全国大学生小小说大赛优秀奖的佳绩。
近段时间,还向另外两家刊物,分别推荐了作品14件。其中,《小小说月报》主编来函,杜荷银同学的一篇《世事无常》,被选中即将刊发;还有《微型小说月报》也留用了另外2篇。与此同时,在本院团学公众号与校园网站的“海音文苑栏目”,先后选发学生习作60余件,既丰富了在校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了本院的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学院的外宣力度,扩大了知名度,并且激发了莘莘学子们的青春活力与激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传学院的学子们,有幸赶上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有幸得到了许多资深老教授们的精心点拨,中青年教师们的耐心提携与呵护,党团组织的细心引导和关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子们个个精神振作,奋发图强,书香为伴,圆梦人生,正在昂首阔步,走向光明与美好的未来!

初审:林伟连
复审:吴晓雯
终审:叶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