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文化传媒学院在知行楼123报告厅举行《春风化雨——学生习作选》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由应用写作教研室主任李贵龙副教授主持,院长孙汝建教授出席并讲话。
《春风化雨——学生习作选》第一卷是“汉语写作”教学团队“产出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成果。2021年7月,《汉语写作》教学团队获得学校“品牌提升计划”项目立项。该团队由刘海涛教授领军,李贵龙副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成员包括骆正军教授、吴洁老师。2022年2月,陈丛耘教授、赵玉萍教授加盟,增强团队实力。该团队采用“产出式学习”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教改实践,培养汉教学生的母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写读说”的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春风化雨——学生习作选》就是其中之一。

骆正军教授介绍习作选结集成书历程(邓雨林摄)
该书主编骆正军教授介绍了结集成书历程,并结合《诗经》《汉乐府》的诗句,阐述了习作选各版块标题的含义,富有文化内涵、文化气息。骆教授还对文化传媒学院的莘莘学子道出了殷切期盼。他期待更多的学子能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善于利用时间,勤学苦练,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圆文学梦、青春梦!

刘海涛教授谈“汉语写作”教学团队建设设想(邓雨林摄)
刘海涛教授作为“汉语写作”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在会上阐述了“产出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新时代的创意阅读与创意写作”,与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完全不同。刘教授还用生动精彩的实例印证学习效果,指出写作能力体现出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体现出现代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刘教授表示,团队后续建设以“汉语写作”线下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按照“一流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一种“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现“两性一度”金课特点,让师生都产出成果,并将所形成的成果参加学校和省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挑战杯”大赛。
学生作者代表郑凯迪有11篇小小说入选该书,其中3篇已在《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上公开发表。他在会上着重分享了他的创作方法:写有趣的故事;合乎逻辑的故事推动力;在写小说时,先描绘一幅画卷,将一个思考很久的问题抛进去并为这个问题找到了合情合理的答案;创作时进入忘我的境界等。

学生作者代表郑凯迪在会上发言(邓雨林摄)
孙汝建院长从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的角度谈选编《学生习作选》的意义,倡导把文学创作与鉴赏、学生论文写作与指导作为学院专业特色建设的两大抓手,每年为学生出版一本文学作品创作与鉴赏文集,每两年出版一本学生优秀论文集,学院给予大力扶持,把这两个发表平台做实做优。

孙汝建院长讲话(邓雨林摄)
孙院长指出,要积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要使专业兴趣稳定,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孙院长用文学创作和学术论文写作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他读书做学问的方法:1.勤读书、多思考;2.及时写读书感悟;3.写半成品文章;4.修改出成品文章;5产生投稿论文。这样拾阶而上,就可以通过循环和升级源源不断的为自己提供源泉,也就不担心没有问题可想、没有学问可做。这种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让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孙院长还为郑凯迪、杨清、叶玉蝶、杜荷银、刘海琪5位学生作者代表颁发《春风化雨——学生习作选》第一卷。

孙汝建院长、于璟主任、李贵龙主编与学生作者代表合影(邓雨林摄)
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于璟副教授,学院办公室主任骆霞老师,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陈政涛老师,陈丛耘教授、赵玉萍教授、管怀国教授、吴洁老师、陈婷婷老师、李丽青老师以及学生代表90余人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李贵龙副教授作为“汉语写作”教学团队负责人、“汉语写作”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习作选主编,他在主持和总结中表示,孙院长的大力支持是对“汉语写作”教学团队的鼓励和鞭策。“汉语写作”教学团队将紧扣学校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战略,紧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汉语写作”线下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继续探索“产出式学习”教学模式在团队课程的更深融合,推动课程教学质量再提高,产出更多、更好的学生创新成果,助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汉语国际教育特色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