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全国“云支教”乡村教育奖暨全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中,由我校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和会计学院学生一同组建的荧·燎支教团荣获“云支教”全国优秀团队奖以及“云支教”新锐团队奖。这是一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队伍,他们以“云端”为桥梁,向小学生展示了一堂关于“海上森林”红树林的特色科普课程,把生态理念“种”进童年,用青春智慧书写了教育与环保的双重答卷。日前,记者采访到了荧·燎支教团的成员们,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支教故事吧。
“云支教”初体验
“我们都是第一次参加线上支教活动。”荧·燎支教团队长谈起这个“初体验”,表示大家更多的是感到新奇和有趣。他告诉记者,生态环保教育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团队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让小朋友学到实用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成员们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围绕湛江特色的红树林进行云课程设计。

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
“我们这次的支教项目是和湛江市第二十小学合作开展的。”团队队长介绍道。他表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团队希望通过“身边的例子”,引导湛江的青少年学生进一步认识湛江红树林文化以及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为了备好课,团队成员除了查阅资料,还亲自前往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的高桥红树林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红树林的种类、特性以及生物种类、生态效益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大家都认为,自己借此机会重新认识了红树林,重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与奇妙。
让红树林“活”在课堂里
“给小朋友们做科普,我们最怕内容晦涩难懂。”队长表示,这是整个团队的责任。为了让课程生动有趣,团队设计了“红树林科学探秘”“生态链探访”以及“环保实践工坊”三大教学模块,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利用图文、视频以及与科学小实验,让小朋友们找到上课的乐趣。

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第一节课,我利用PH试纸做了一个单宁酸氧化实验,向孩子解释为什么‘红树林’的树皮是红色的。”为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谭开阳同学还举例了“苹果氧化变黄”的日常现象,向孩子们解释了氧化反应。
何婷婷同学作为专题二《红树林神奇在哪里2》的主讲人,也为课堂做足了准备。“当时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就讨论可以把课本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转化为‘门前’的黑脸琵鹭、招潮蟹与红树林幼苗,让小朋友听懂。”她说道。在这节课上,何婷婷同学变身“生态侦探”,通过“谁是猎人,谁是猎物”的小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思考黑脸琵鹭、招潮蟹和剑水蚤这三位红树林“奇趣居民”之间的关系。既生动地讲解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让小朋友们明白了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让环保理念“长”进未来
“‘环保实践工坊’最受小朋友们欢迎。”卓燕苹同学说道。她向记者介绍,在实践教学环节,团队以生态艺术创作为载体,通过“白色垃圾变装秀”“植物拓染非遗体验”“化石拓印创作”等活动,选择贴近生活的环保材料,将环保理念具象化,从而引导小朋友们树立环保意识,强化责任感。“以专题六《漂浮的白色垃圾》为例。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矿泉水瓶等都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白色污染垃圾。”作为课程主讲人,吴悦新同学认为,通过聚焦小朋友们熟悉的白色污染物品,引导大家在动手改造中理解废弃物再生价值,同时结合红树林保护等主题,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认知。

小朋友们尝试用塑料袋制作裙子
“生态环保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队长表示,希望通过课程,小朋友们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做起,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也希望团队的行动能真正让环保理念“长”进未来。他指出,实践课程不仅专注于“变废为宝”的直观体验,同时也注重自然与艺术的融合、科普与艺术的融合。专题四《拓自然之美,播非遗之种》结合非遗技术“植物拓染”,利用锤子、胶带等工具将植物色彩与纹理拓印到布料上,让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培养小朋友们对自然素材的敏感度,引导他们感受自然美学。”卓燕苹同学说道。

小朋友制作的植物拓染作品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化石拓印”
荧·燎支教团的故事,是有志青年用智慧点亮生态环保教育的生动注脚。他们的课堂既有科学理性的探索,也有非遗艺术的浸润;既有对生态链的深刻解读,也有变废为宝的实践智慧。当红树林的根系在虚拟课堂里延伸,当环保意识在童言稚语中生根,这群大学生完成了从生态知识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蜕变。“我们都很喜欢这个新角色,希望未来,我们还能为每颗知识的种子找到扎根的土壤。”团队成员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