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体设计理念来源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多次寄语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其首要前提和精神保障即“增强民族自信”。要在树立科学、客观、全面的中医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遵循融通中西、返本开新的发展规律,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时代之姿,以中西医协同优势加快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中医药开放发展格局助推卫生健康国际交流的进程,以原创性特色思维引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浪潮,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坚定中医药自信”字眼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动能。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凸显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底座两层:赭石色和黑色层次融合中医药因素和基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中医药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硕果累累的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历代医家在认识生命、自然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形成的原创的、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传统哲学理论为精神内核,同时在发展中兼融易学和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是自然宇宙与生命本质内在统一的学问,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统一。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与经得起检验的临床疗效共同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孕育中医药学诞生的土壤,同时中医药学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下,创造并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其天人合一、藏象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想,阴平阳秘、和合致中的调理特色,勿待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治未病”理念等,无不是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果实融汇转化为自身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医药特色思维方式是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价值源泉。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认识论、世界观及价值观,并拓展到以生命为核心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由于古代东方和西方受到两种不同的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孕育出不同的科学体系和发展模式。中医药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刻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中医药学以元气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有机论、整体观,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运用宏观系统辨证的方法,从整体的、连续的、运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收集生命的信息,以扶正祛邪、调节平衡的观点来治病救人。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药学这种以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并在宏观上借助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跨越,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两个白色大圆圈,展现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局面。坚持开放包容是中医文化自信的题中之意。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源于经验而成熟为经典理论,在于其产生发展过程充分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智慧,融汇了天文、地理、物候、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博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智慧,采纳中外天然药物,共铸一炉而成为治未病、治已病的百科全书。时至今日,中医药学的开放性特质对于其创新发展尤为重要,更应该与现代医药学、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相关学科融合,这是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曾多次阐述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作为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中医药早已在“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以中医药为窗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便多了良好的平台和场域。中医药文化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增进健康和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未来,中医药学将通过不断开放创新发展,进一步成为促进各国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各方传统医药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公共卫生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