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春季学期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及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政课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院于2022年3月17日晚举办“院长思政第一课”。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需要,本次活动以线上方式举行,我院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同学参加听课,活动由岳一红老师主持。

院长孙汝建教授以《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文化自信”》为题,首先区分了汉语交流史和汉语国际教育史,介绍了我国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和华文教育的历史渊源。他区分了文化和文明,把文化定义为“带有故意人为的过程和结果”,认为“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才是文明”。他指出,汉语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与文化载体,在世界各地倍受重视与青睐,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强大。针对海外汉语学习需求的强劲形势,孙院长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海外中文教师,面对国外学生和海外华人华侨学生,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驾驭教学技能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正确把握文化自信,做一个合格的海外中文教师。
孙院长从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把握好“文化自信”的问题。他认为,“教”与“育”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做好中华文化知识的教学工作,还要根据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性”特质,在汉语知识的教学中,培养海外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兴趣,让他们对中华文明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培养对中华文明的情感。孙院长强调,我们在海外汉语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正确理解汉文化的不同形态,学会科学评价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采用“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策略,既要传承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注意吸收他国优秀文化,采用国别化的汉语教材进行汉语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

孙院长的第一堂思政课,为新学期注入了专业发展动能,帮助同学们指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加深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了解,引导同学们打好专业基础,练就教学技能,提升了新时代使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