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团队赴营仔镇窑头村窑头围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之生态振兴专题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郑华带队,学院教师卢惠璋博士主讲,营仔镇人民政府的青年干部及营仔中学的部分学生群体共同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在窑头村窑头围,卢惠璋博士向青年干部、学生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通过鲜活案例,结合窑头村靠海临河的区位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讲解生态振兴政策,以及红树林保护、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等内容,在青年干部、学生中厚植了绿色发展理念,也为他们廓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坐标与实践方向。
为了增强互动性,卢惠璋博士从营仔镇的地形地貌着手,提出“镇域荣誉知多少”的互动话题。“广东省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大家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现场气氛热烈。此外,卢惠璋博士还进一步补充道,营仔镇还有“东南亚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湛江第二粮仓”等美誉,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干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地域自豪感。

讲课现场
卢惠璋博士表示,为了增强此次宣讲的感染力,她巧妙穿插了“咸淡水孕育的生态密码”“稻田里的黑科技”“海上牧场计划”三个与生态振兴实践相关的小故事。她认为,这些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生态环境改善给乡村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年干部、学生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热情。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我校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通过理论宣讲的形式,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镌刻成精神坐标,化作守护乡土生态的坚实步履,让青春动能注入到乡村生态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绿美廉江乃至绿美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